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以长三角一体化视野 谋划太仓高质量的发展

太仓日报  2018-09-06 16:55

[摘要]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一重大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换道跨越,太仓有必要,有基础,亦有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也提出了 六个高质量”的发展任务。与此同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中央确定的重大战略,已进入了全面提升的新阶段。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太仓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一重大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换道跨越,太仓有必要,有基础,亦有挑战。

本文试从战略层面上对太仓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一探讨,以期进一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向“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总目标不断迈进。

一、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夯实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积聚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经济总量平稳增长,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0.9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7.38万元,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2015年收入分组标准,已进入高收入国家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40.86亿元,“十三五”以来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2年的20.6万元提高到27.1万元,单位建设用地税收收入达5.05亿元/千公顷,单位工业建设用地工业企业利润达170万元/公顷。

2.产业能级稳步提升,积聚高质量发展竞争力。

2017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2.950.646.5,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市确立了 1115”产业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以联合汽车电子、通快激光切割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硅酸盐研究所、中广核为代表的无机非金属、特种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以耐克、斯凯奇为代表的物贸经济,以宝洁、雅本化学为代表的总部经济,以赛业生物、昭衍新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对德合作项目成果显著,落户我市的300多家德资企业,亩均产值1400万元、亩均利润150万元、亩均税收110万元,每万元产值能耗仅为0.021吨标煤。

3.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积聚高质量发展创造力。

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大院大所”战略,中科院硅酸盐所、同高院、中科院计算所、技物所等相继落户。2017年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5.7%R&D投入占GDP比重达2.5%,累计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1名、省“双创”计划人才59人、姑苏领军人才74人,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市。产教融合发展,深化德国“双元制”教育本土化实践,成立了双元制培训学院、AHK德国Meister太仓培训基地。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和太仓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等高等院校成功落户并加快建设。

4.人民生活走向富裕,积聚高质量发展向心力。

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458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26元,5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2%9.1%。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2.3%9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左右。教育、卫生、体育、养老等社会事业统筹推进,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2017年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77.8%。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在前列。公共文体设施实现全覆盖。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15健康服务圈”,跨区域和市内医联体成功组建。率先出台县市级养老服务工作标准,实现村居养老日间照料全覆盖。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政社互动”“三社联动”深入推进,网格化联动中心成立运行。

5.城市发展彰显特色,积聚高质量发展吸引力。

城市规划更趋完善,“一市双城三片区”框架拉开。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市域“六横七纵”交通骨干路网基本形成。能源、水利等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构建“一心两湖三环四园”城市生态体系,彰显现代田园城市生态底色。建成金仓湖、天镜湖等综合性公园,城北河、新浏河等滨河绿廊和60余个小游园,形成网络化绿色公共空间体系,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3%2013年以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PM2.5明显下降,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74.3%。先后获评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二、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多项短板 

1.创新动能仍需积蓄。

长期以来,以低成本为特征的制造业发展和外向型模式推动了太仓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土地、人口、环保等资源要素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从要素驱动的外延式开发模式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开发模式转型已迫在眉睫。虽然2017年我市的高产值比重提升较快,但高新技术企业占比、申请专利企业占比还偏小,创新局限于少数企业,投入强度和产出质量相对落后,创新人才匮乏。

2.产业竞争力仍需提升。

以装备制造业为例,只有25%左右能生产终端产品,仅少数几个产业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服务业层次不高、规模化程度较低,2017年服务业列统企业产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为26.9%,服务业的龙头企业较少,服务业投资中房地产业投资比例偏重。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布局较为分散,区镇产业载体同质化、“大而全”“小而全”情况突出。一些工业园区竞争力不强,入驻企业集聚度不高。

 

3.百姓期待仍需满足。

2017年我市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仅增长8%。随着消费升级,公共服务需求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健康、教育、文化、体育、养老等细分领域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但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的供给不足,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与城市相比仍有距离,城乡居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尚有待提升。随着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深入,城市功能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目前的城市建设、城市的运营和管理与百姓期待尚有不小差距。

4.生态环境仍需改善。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平逐步迈上新台阶。但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还不牢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城乡环境长效管理的顽疾还没有根治,特别是环境容量不断趋紧,土地、生态等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增加,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群众不断增长的环境生态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能源消耗总量偏大,节能减排任务繁重,经济转型压力仍然较大。

5.体制机制尚需突破。

长期以来,困扰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行政和市场藩篱还需要逐步消除,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功能性规划还需进一步深化对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还需加快复制和融合,社会民生领域的互融互通还需不断加强。如何实现太仓和长三角区域城市特别是上海的基础设施互通、资源要素共享、产业创新协同、民生协调共进,实现同城化,是太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三、高质量发展的太仓路径选择

1.抢抓战略机遇,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格局。

借力上海,是太仓发展的一贯战略。当前,长三角一体化进入全面提升的新阶段,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太仓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期,让自身的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动能,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不可或缺的一员。

一是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太仓处于沿江发展带和沿海发展带的交汇点,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太仓是距上海市中心最近的临沪县级城市,太仓经济社会与上海的关联度、依存度十分紧密,又是扬子江城市群、苏锡常城市群等多个战略城市群发展的汇集点。规划中的上海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设置的五大空间板块也离不开太仓的空间定位。独特的地理区位禀赋,决定了太仓在参与打造以上海为核心的城市群中拥有更为广阔的舞台和发展前景。

二是要充分集聚资源优势。紧挨国际大都市具有“这边风景独好”的资源优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上海等大城市的开发程度和人口密集度越来越高,相对来说,太仓具有相对较低的生产、生活成本,相对充裕的土地、空间资源。近年来,太仓致力于打造现代田园城市,固有的乡村田园风貌,精致优雅的娄东文化与丰富鲜活的德国元素相融合,以及恒大文旅城和复星冰雪世界等现代文旅精品的成功登陆,大大彰显了太仓“宜居宜业宜商”的城市特色和独特品质,对产业和人才的集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三是要充分放大空间优势。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太仓“一市双城三片区”的城市空间格局日益成熟,现代城市架构已具形态。太仓是进入上海北大门的重要水陆门户,近年来,太仓全力构建立体式交通体系,基本实现了与上海高铁、港口、高速、公交快线的全方位对接,成功实现了与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的规划对接。要抓住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进一步优化交通布局,为太仓高质量发展创造城市空间和更为广阔的产业空间优势。四是充分提升产业优势。20多年的对德合作,引领了太仓在精密机械、汽车配件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方面的产业优势。据统计,2017年,全市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9.5%。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科技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各大产业载体迅速壮大,提升了优质产业的承载能力。2017年,太仓高新区获批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创新园,标志着太仓在中德智能制造领域的领跑地位,确立了我市在长三角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2.谋划长远蓝图,提升城市群中的太仓站位。

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下进一步完善我市经济社会各领域规划布局,在长三角空间架构上绽放太仓魅力。按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框架下打造嘉昆太协同创新圈、培育中德(太仓)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建设生物药物产业化基地路线图,优化“两带一区”产业空间布局,实现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在“两地两城”总体定位下,打造长三角区域“三大中心”。

 

一是临沪智能制造中心:近年来,我市通过深化对德合作,逐步形成了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中德(太仓)智能制造合作创新园入选工信部2017中德智能制造示范产业园区名,中德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大会落户太仓。布局未来,太仓将以对德合作为基础,以智能制造示范园区为引领,全力打造智能工厂、创建智能车间,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智能制造相关标准编写。沿江现代制造产业以高端装备制造辅以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开辟“智能制造”新阶段。中部地区加快智能化改造。在智能制造领域领先长三角、示范。

二是沿江现代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太仓港的区位优势和资源集聚优势,按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求,在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前提下,加快港口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国际江海枢纽港,打造“江苏外贸大港”。强化物流信息化投入,以物流新技术带动物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创新发展,发展智慧物流,以平台经济为主抓手,加快物流贸易产业发展。打造集大港口、大生态、大物贸为一体的长三角重要的沿江现代物流中心。

三是生态休闲体验中心依托“两环六区”旅游发展布局,提升以恒大文旅和复星冰雪世界等重点文旅项目为引领的主题体验游,以电站林果、独溇小海等自然田园风光为引领的生态乡村游,以江海河三鲜、德国风情餐饮、工厂店品牌商品等特色餐饮购物为引领的美食购物游,以沙溪、浏河古镇等江南特色水乡为引领的古镇休闲游,突出生态休闲体验特色,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我市大门户、大枢纽、大集散区位交通优势,打造长三角知名生态休闲体验中心。

3.推动绿色发展,强化太仓港“一带一路”战略支点作用。

按照习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应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要求,推进绿色港口建设,全面打造“产业新城、物贸新城、生态新城”。

一是以绿色发展为先导。在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前提下,建设环境健康、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港口,将“港口、人、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环境理念,渗透到港口、港城建设的各项发展行为之中,限度地提高港口经济活动的资源使用率,提高港城的环境管理水平,改善港城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是打造智慧港口。以科技创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服务的深度融合,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智慧港口”。推进集装箱四期建设,完善港口设施,拓展航运网络,优化政策环境,提高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在更高层面上实现港口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增强港口核心竞争力。全面建成国际江海联运枢纽港和深度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合作分工的重要北翼。

三是高质量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改造提升轻工造纸、电力能源、石油化工三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四大新兴产业,引导各类要素加速向现代物流业集聚。积极打造欧美高新技术产业园、健康诊疗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重大装备产业园、国际商贸物流园六大产业园,力争形成央企、美企、世界500强企业三大特色企业集群。不断完善“一心一轴六片区”的港城规划,加强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配套,吸引更多的城市功能,发展港口衍生产业,实施人才为主体的人口导入政策,防止城市空心化。

4.深化对德合作,形成长三角有影响力的高端产业示范。

面向中国制造2025”,借鉴德国工业“4.0”模式,建立国内领先的以自动化、智能化、精细化生产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是完善中德高端产业体系。着力引进一批德国工业4.0代表性企业。强化产业集聚,坚持招大引强与深耕中小企业双轮驱动,坚持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重点拓展高档数控机床、专用装备、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三电核心零部件、汽车轻量化材料、环保技术及设备、金融保险、管理咨询、医疗教育等产业,加快形成德资工业产业链集群。

二是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提升,加快引进德国研发设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采购销售中心和其他共享服务中心、行政管理总部。鼓励在太德企把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转移或整合到我市,打造德企总部经济圈。

三是促进中德企业融合发展。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大力培育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系统集成服务商,鼓励德企与本土民营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合作,积极培育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引进新模式应用项目。注重综合利用德资搭载的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先进管理与国际营销网络,带动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四是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加强与德国科研机构的对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德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开展国际产学研活动,促进德企研发机构发挥技术、人才的“溢出效应”,打造中德技术转移中心。构筑“企业+大学+政府”的多边合作体系,新建一个有影响力的合作研发基地与技术转让交流平台。充分发挥江苏—德国知识产权国际服务平台、太仓市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吸引更多德资企业在太设立研发中心。深化与德国及欧洲海外人才组织合作,充分利用“中德智能制造联合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集聚效应,持续吸引德国高层次人才来太创新创业。

5.共建嘉昆太创新圈,打造临沪科创产业高地。

充分发挥嘉昆太在科技、产业、资源、市场、人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获取产业升级新动能,积聚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力。

一是打造高品质创新平台。进一步提升国开区和省高新区创新能级,充分利用区内各大产业园区,集聚更多更优的发展要素,重点打造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创新园、欧美高新技术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发挥大院大所科技研发优势,强化产学研合作,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依托大科园、中科院计算所太仓分所、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等,与上海及嘉定的大院大所开展交流合作活动。建设好西工大长三角研究院。建设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培育扶持双创支撑平台。

二是建设科创产业飞地。依托嘉太两地紧密的产业结合度,探索资源互补、协调发展的科创产业飞地模式,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合作共建产业园区。重点推进太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上海嘉定汽车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沙溪生物医药产业园与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合作共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地谋划产业合作项目,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三是培育科创特色小镇。围绕我市1115”产业目标定位,提升区域内特色产业园区内涵,找准产业定位,推进产业集聚、创新和升级,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科创特色小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专业市场化运作,鼓励以社会资本为主参与小镇投资建设。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